分类:正经

番茄工作法 修罗期必备

近日里苦修各种新媒体相关的东西,不给topic其实比给topic更苦手啊。
不过收获良多,OH MY MEDIA上丰富的资源确实对new media的学习(亦或者更广阔的传媒方面)很有用。在LINK页面通过链接也能发现相当多的业内人士的博客以及传媒相关的网站资源。

呃偏了,其实想要分享的是番茄工作法,在OHMYMEDIA上看到,觉着值得一试。在UNNC这样的环境中,大块的时间都是需要自己来安排的,此等好物乃是患有拖延症的吾辈的福音啊。当然如何有效利用时间无论何时何地其实都是point。

*一日实验结果:对于宅宿舍就低效率的人士此方法相当实用。但对于机房图书馆高效率人士效果就一般,因为高度集中精神的时在这两种环境中可以长达一小时甚至更长,如果中途停止可能会造成兴奋点消失……

以下援引自ohmymedia 【番茄工作法,告别拖延症
——————————————————————————————————————

基本做法

1. 每天开始的时候规划今天要完成的几项任务,将任务逐项写在列表里(或记在软件的清单里

2. 设定你的番茄钟(定时器、软件、闹钟等),时间是25分钟。

3. 开始完成第一项任务,直到番茄钟响铃或提醒(25分钟到)。

4. 停止工作,并在列表里该项任务后画个X。

5. 休息3~5分钟,活动、喝水、方便等等。

6. 开始下一个番茄钟,继续该任务。一直循环下去,直到完成该任务,并在列表里将该任务划掉。

7. 每四个番茄钟后,休息25分钟。

8. 在某个番茄钟的过程里,如果突然想起要做什么事情——

a.非得马上做不可的话,停止这个番茄钟并宣告它作废(哪怕还剩5分钟就结束了),去完成这件事情,之后再重新开始同一个番茄钟;

b.不是必须马上去做的话,在列表里该项任务后面标记一个逗号(表示打扰),并将这件事记在另一个列表里(比如叫“计划外事件”),然后接着完成这个番茄钟。

基本原则

1. 番茄钟不可分割

2. 耗时超过3小时的任务需要再切分

3. 每个番茄钟开始后就不能暂停,只能作废重来。

4. 若一项活动花费时间很短,不到一个番茄钟,可与其他活动合并。

5. 番茄工作法不用于假期和休息期的活动。

相关资源

– 番茄工作法最简单精华图解PDF,附工作用表格 [点击这里下载]

*其实个人觉得关于工作用表格可以考虑Google Calendar,以前曾经按天打印并且安排好每个时段做什么,但是效率不一加之各种突发事件,其实执行得并不顺利,之后改为按月打印出日程,首先列出这一个月内既定发生的事件例如课程考试或者小组讨论,剩余每天开始之前列出需要完成的事情,如果完成即划线。当看着满满的字都被划线的时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啊。与番茄工作法结合起来应该不难。

– 在电脑面前工作的话,推荐番茄闹钟软件。方法是先安装运行平台[Adobe Air] (10M左右),再下载番茄闹钟软件[Pomodairo]安装。

界面预览>>>

– 另附番茄工作法中文分享站地址 [http://25in1.com/] 如果电脑没有在身边,可以考虑到这里下载一个手机版的,目前支持Symbian,Android和Maemo平台 (第一次看到APP运用居然没有包括IPHONE的……)。

——————————————————————————————————————

目前ESSAY季的黎明以及将要迎来黑暗的考试季啊……修罗起来吧!

 

陈梦

新买的手机耳机今日才使用,发现不按通话键,人声频道被自动消除了80%。本想直接给差评,但发现用来听手岛葵的《b&b》时,效果却十分奇妙,就好像是身处空旷的房间,听到隔壁传来的歌声一样。

虽然今日是春分,但依旧是相当阴沉的雨天,心绪烦躁,明知明日有诸多的事情,却依旧搁置。找到史铁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总是不会缺的。

这篇文章在高中时的语文课本里就有节选,只是当年看到“地坛”二字,径直联想到的却是埋在地下的坛子……加之当年于散文是完全没有感觉的,于是对文章的印象就停留在一个叫史铁生的人写了一篇貌似是关于埋在地下的坛子的事……

直至高三下,同桌在体检那日带了史铁生的另一本散文集,名叫《灵魂的事》。排队时坐在楼梯口,同桌翻开书页,念着一些她喜欢的句子,其实现在已经想不起来是哪几句,只记得同桌说,“待我在页边记下我的感想,读完这本书,就将它送给你。”我一直记于心,但最终依旧是自己在高考后奔到书店,买下了相同版本的《灵魂的事》。

这是第一次读没有删节的《我与地坛》。文章很长,总共有七节。只恨当年望文生义,险些错过了它。但是想来最深感于心的并非教科书上节选的片段——那向来是要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态度意义的。

我想总有一日会去地坛的。

去年六月得以到北京小住半月有余,每日从八点至下午两点都有课。因海淀区本身就有许多地方可去,譬如清华北大圆明园,若有闲心走路即可至,所以下课之后总爱去溜达溜达,但却觉着若是进市中心的话,还是太晚,去地坛公园的想法便一直搁置。

直至课程最后一日,下了狠心,逃了课,转坐地铁在八点半左右时寻到了地坛公园。可巧的是,当日正是地坛公园四百八十周年纪念日。当日正好出售纪念票,是要比平常的票价贵上一些的。手里捏了一张粉红色老人头,心想无论如何都应该够了。走到售票亭门口,看到纪念票价后面跟的数字是3时,不由失笑。

我想起了同桌,所以最后决定买两张。另一张待暑假见面时交给她,她一定会很开心的吧。时隔近一年,我却也不记得最后到底有没有把票给她了。

那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适合遛园子。地坛整洁漂亮,红房绿树。园子的结构貌似是按照五行来安排的,一路上有许多关于健康小贴士的牌子。来的人也尽数都是耄耋,或带着自己的孙儿或来进行晨练。园子里的人并不少,却一点也不会觉着到嘈杂与烦躁。

地坛几经修葺,大约是再难寻到史铁生文中的场景了。但诚如他说,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那样安宁的感觉应是一直没有变过的吧。

我一直觉得,在作者的有生之年读到他的作品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会莫名地觉得,这样还有盼头,他还会写出更多的文章来。譬如柏杨。知道柏杨同样是托了另外一位同桌的福,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是《皇后之死》。高考结束后还曾与这位同桌一起购买过他的《皇帝之死》以及《丑陋的中国人》,虽然再也不如当时读《皇后之死》那般仔细,但总也是记住了这个人。当高考前夕听闻他病逝的消息,心中陈杂。

去年年底时,史铁生也走了。意识到再也无这样一个人再去写出那些会让自己心念不忘的文字了。

“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期末要复习

前天去看了《赵氏孤儿》,暂且置豆瓣上各种关于前后不一的骂声于一旁,除了程婴他老婆的弱智让我印象过于深刻,其他的我感觉都还蛮好的。尤其OST,虽然没有特别去留意,但是能记忆中至少有三首是十分不错的,等原声出来就去找找看。

现在重点谈谈程婴他老婆。就在她出场的几幕里,我不记得我爆了多少次‘傻比’。当程婴从公孙处回来时,她告诉他老公说赵家的孩子被抱走了,完全没有意识到遭难的其实是自己的孩子,待程婴提出,她又想去找人家说明,这是傻比第一处;接着公孙来领孩子了,她又要去说这不是赵家的孩子,幸被程婴拦住,这是傻比第二处;待和公孙到了住处,她直接坦白,说这是我的孩子,这是傻比第三处;进入夹墙以后又和公孙说她要回去找她男人,这是傻比地四处。前四处傻比因为有着两个更加聪明的男人,所以傻比就傻比了吧。最后反派BOSS来破坏他人物品了,傻比硬是没有给她那孩子吃程婴给的药丸,只是一味地哄啊哄。……哄个毛啊!!如果前面没有提到程婴给药一节,那她还傻得有那么一点情有可原(至少也可以暂时捂口鼻之类的吧),但问题是有药为毛不用啊!……

当然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女人的傻比,这个故事就不会有发展了。如果没有太大的理解偏差(或许是我漏掉了什么关键点?),那么我也曾尝试着去理解,因为这是剧情发展需要,所以看淡点……但转而又想,这样弱智(或者说太过牵强)的因去引出后面的果,在我看来也只能说是编剧的不高明。

仔细回想,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同样有一部电影,让我想骂无数次傻比。

那就是《十月围城》里的那个热血小青年。抱歉我真不记得他叫啥了,总之就是假扮孙先生的那个。首先是他当街骂他爹汉奸(or 卖国贼?总之类似的意思)时,就让我十分不爽这个角色,比有勇无谋还差劲。最想骂傻比的一处,是在结尾。某先生(原谅我也不大记得是谁了)给了热血小青年一把枪,此镜头还有特写,当时就心想,唔,必定有大用场!结果,这枪的确在结尾高潮处登场了。好人A与大BOSS都已经斗得两败俱伤,小青年在马车里,虽说此时马车正在下坡路上颠簸,但只要小青年想,那么直接掏出手枪,砰砰就能把BOSS给秒掉,就算秒不掉血条也能掉一大半截,结果小青年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之后手枪居然被颠出了马车,他开始了脑内YY关于‘明天’的各种,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笑个毛!傻比!

于是我真的不懂不明白了。两部电影里都有专门写到药和手枪的场景,两者皆可在紧急关头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主角们都很傻比地没用。。虽然角色若是设定得过于理智敏慧有失真实性,但这样的傻比我真的无法理解。究竟是我忽略了什么细节还是不懂他们的情感。

1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