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正经

纸书灭亡?

午后咖啡馆里抬着一块电子版看言情的人生到底是怎样无趣的人生啊。

kindle的出现,google提供超过1000万册的在线图书,一月苹果又推出了IPAD,诸多相关的文章中都提到纸质书的时代会消亡。

每次看到都想要强烈将之鄙视一次。

亚马逊CEO:纸质书终消亡 Kindle传承阅读热情
  里昂斯:你是否认为传统的纸质印刷书籍会最终消亡?

  贝佐斯:我想是的,虽然我不知道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我们还是喜欢看小说,喜欢迷失在作者的世界中。对书籍的热爱是不会消亡的,而且还会再度盛行。但金属活字印刷术已经有500多年历史了,这可能是最为成功的技术。但没有什么技术会永远存在。

纸质书籍的存在价值不止是其包含的内容(当然这占了它存在价值的最重要的一块),材料、版式和设计同样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风格,纸质书的阅读背后同样有着它自己的文化,这都是电子阅读无法取代的——它除了内容,只剩下千篇一律的阅读体验,即使它便携,低成本,海量储存。

另外,我忍受查资料时不得不手握鼠标头向前伸作呆鹅状费劲地阅读那些鸟语还要做笔记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能在图书馆找到纸书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贝佐斯你懂吗?!!

混沌武士 向日葵气味的武士

初次接触《混沌武士》,是它的OST《thank you》。
可是大概由于画风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便一直没有去看,直到上了豆瓣,有一日无意搜索到,发现评价竟然是9.6,遂才下定决心开始看这部动画。

初次触动是惊讶于这部动画所要表达的现实性。不要以为动画就应该是热血少年少女们踏上旅途,一路拼打成长,战胜最终BOSS后一起迈向光明的未来,或者小言般纠纠结结,简单的校园每天上演暗恋三角以及恶女欺负纯良女主的戏码。
现实不过是并行其间,但也可以到达任何一端的底线。

痞气男的初登场,一百个馒头是英雄救美的条件;冰山男才不是纯粹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后捡起掉落的金条揣进衣里,心安理得地说,“归我了。”,我即明白,以前错怪这动画有多深。

除此之外,行云流水般的打斗,恰到好处jazz风音乐以及穿插历史EG的情节,都是混沌武士的亮点,豆瓣上都有极其到位的点评,且能力所限也无法写出更加贴切的感受。

写此篇仅是为了橘红色夕阳下的约定以及雨夜里紫乃黑眸回转的数秒。

第六集,众人好不容易有了比赛赢到的奖金,却被偷了去。找寻的过程没有赘述,渡边只想要此让风与新辅的母亲相识。贫穷少年为了帮母亲筹钱买药而不得不偷窃这样的桥段或许会被苛责老套,可渡边的Point本不在此。小阁楼上风姑娘与新辅互通心意,等待无幻救援之时,风早已不介意这个偷了他们钱包的少年,反而是推开窗让他快逃。新辅跳到楼外的屋檐上,回过头,在橘红的夕阳下笑说,我一定会报答你的,所以你不要忘了我哟。风亦热情回应说,你也不许忘了我啊。
真美好不是吗,化干戈为玉帛,还有美好的将来可以期待。找到向日葵气味的武士以后,还可以去看望新辅和他的妈妈吧,风当时大概是这么想的,她挥着手和新辅说再见。新辅开始沿着屋檐奔跑,跳下屋顶,却被官兵发现,最终被堵在一个小巷中,他无路可退,拔出匕首来。风姑娘看到,忙从窗口跳出,沿着屋檐跑过来。
注意到了吗,背景音乐从新辅与风告别至此,一直没有变换过。是否在期待一个惊喜,等待一个出其不意的武士,横刀挡在新辅面前,斩杀眼前的官兵?

风姑娘呆愣在屋檐上,新辅腹部的衣服已被血染透,在橘红的夕阳中倒下。数秒前的约定未料是这样一个措不及防的终止。
风来到新辅家门前,却始终无法提起勇气告诉老妇人新辅已去。老妇人开门,看到到是风姑娘,问是何事。
风姑娘忙笑着摆手说没事就是来看看,遂要走。若是仁慈,或许可以假设老妇人一直不知晓儿子死去的事实,总有盼头。但人从来不是迟钝的生物。渡边就是要把这最后一点假惺惺的仁慈也要抹杀得干干净净。风面对老妇人的眼泪,说不出话来。这是《混沌武士》。

十一集,触动应为最深。仁与紫乃的故事。
他们在雨天的桥上相遇,在鳗鱼摊上相熟。紫乃帮着笨手笨脚的仁照顾鳗鱼摊,直至深夜。紫乃恍然:诶,我并不是来这里工作的啊(笑)。仁看到盆里还有一条鳗鱼,大概是出于感激,说,我做给你。紫乃坐下,单手托腮,看着仁动作,之后将视线移向右方的黑暗。雨声淅沥,借着些微的光,地上的积水倒映出这个女人。她又黑又大的瞳仁里没有光,我却总觉体味到了她当时的心境,deeper than words。她笑着埋怨说,从来没吃过那么难吃的鳗鱼串,却依旧把它吃得干干净净。仁也不再是一如既往的面无表情,他的眉毛挤了挤,心里大概想说这个女人怎么可以那么直白呢。
花街送伞,拿着无幻赚来的钱去妓院找已经化名为花子的紫乃,每个人的心中总有些执念。为了这样的执念,仁在面对风姑娘的质问时,沉默半响,回答说,若是今晚我不回来,你与无幻就继续旅行吧。说罢回头离开,不再理会身后伤心的风姑娘和沉默的无幻。
他要带他的执念所在离开这个本不属于她的地方。花子纵身跃下,与仁牵手,奔跑在夜雨的街道上,前后皆是追兵。就要力竭,风姑娘带着他的刀与无幻出现,让他们快走。两人来到渡口,已是黎明,雾气浓浓,看不清对岸。紫乃站在船头,向她曾经的丈夫宣告着她的自由,措不及防,仁已将船推离岸边。她没有抓住仁的衣袖,数秒之后,眼中的泪掩住惊慌,只道一句:谢谢。
至此,我以为自己恍然大悟,仁本就是打算让紫乃一个人走的,可今日重看,突然明白,仁本就是想要和紫乃一起走的,是风姑娘和无幻的解围让他懂得人生的构成并非只有这样的执念,所以他放手。

寻找向日葵气味的武士,风姑娘或许也很期待一直不要找到吧,就这样三个人一直旅行下去似乎也不错。
可它是《混沌武士》,三人不会一直迎着同样的阳光走同样的路。他们在三岔路口分开,旅途总是会有终点。

十月围城

这是零九年最后看的一部电影。

宣传片是早在十月国庆去看《风声》时,就看到了的。再快的黄包车,再注目的高楼坠人,在我眼里,都比不过李玉堂的一句“谢了”。我就因这二字,对《十月围城》期待非常。

不过观后并不觉得特别出彩,或许是之前在豆瓣上看了太多五星评价,期望过高了。当然若要勉强夸一句,相比近几年来上映的片子(且说与今年的《建国大业》相比),它也的确可以位列上乘之作,只是表达手法上我却还是要更偏爱《风声》一些。

在《风声》中,除却影片最后一段,基本没有直白明显的主题提点,它只叙述一个故事,台词与动作略加修饰,在最后画龙点睛,之前的许多细节让人恍然大悟,有如水到渠成般的自然。这让我想到游戏苍之涛。相比后作轩辕剑五说教意味太浓,它的核心思想的传达虽也有刻意,却不会让人感觉太过造作。

在我看来,《十月围城》缺少的,大概就是这份自然与隐晦。剧情台词有多处直白的提点暗示,导致有时已经可以预测到后面的结局,此处的结局并非整个故事的结局,而是关于每个人物最终的命运。这并非不好,重要的自然还是这过程。曾看到一篇评论,说此次采用的模式,便是群英荟萃型,市井中隐匿着诸多高手(如少林僧,铁扇公子),并由一个人牵头,将他们聚合在一起,为同一件事情出力。 这样的模式总是能引得人热血沸腾的,不过具体的,如他们的出场,过往和动机,都会大大影响使用这种模式的效果。《十月围城》在这点上,大概只能打个及格分。每个人出场时就基本能对他的过往动机有了七八分的了解,未免有些无趣。

另外一点,这大概是由片子核心就已经决定了且无法更改的。剧中一对主要矛盾便是以陈少白为首的革命派和以阎孝国为首的封建派。亮点是没有把阎孝国设定为盲目为清朝效命的愚忠。他对囚禁中的老师说,闹革命不是那么几个人就能成功的。这句话(原句应不是这样吧)我的理解是,阎孝国深知清政府并非善主,但推翻他们也并非靠区区几个人就能完成的,这大概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我想我若生在那个年代,或许也会有如此想法。用鲁迅先生的话说,那便是麻木的中国人,笑。不过后来证明,这个亮点只是亮了一下就灭了。。。阎孝国依然无可避免地成为了愚忠。于是主要矛盾的双方便呈现出明显不均衡的状态。片子的倾向自然是革命派——这是由革命的结果以及现状决定的。可表现手法上却又欠佳了。整部片子看下来,我时不时想骂一句怎么会那么脑残。革命需要热血,可不仅只是热血。所以为了迎接孙先生,他们不仅安排护卫,同时让重光假扮孙先生以赢得那一小时的会议时间。革命需要脑子。可看来脑子也就用到这个份上而已了。且不说一堆小喽啰的死,再加上荟萃群英的光荣献身,就连替身重光都能在最后不那么危急的时刻挂掉。你们说,革命需要流血,需要牺牲! 这点无法否认,可是我不赞同无意义的牺牲。此中典型就是重光。

重光应该是此片中,我最不喜欢的一个人物角色。或许是因为我太封建传统? 笑~ 父亲得他不易,我总觉得,他是该多体谅父亲一些的。上街发传单被父亲撞见并互相掐架一段,十分不讨我喜。虽然十七岁这个年纪热血是难免的,但当众人骂老爹亡国奴到底是我觉得不妥的。小四出来顶那一棒子,并说“少爷已经长大了”,让我顿时为老爷子心酸不已。 在之后假扮孙文途中,陈少成把枪交给重光。这把枪曾是警察司长送给李玉堂的。我想既然是警察司长送的,那这枪必然是个伏笔。看到后来,的确是伏笔,但却不如我想象那般。 我曾以为重光一定会用枪射杀阎孝国,然而这把枪居然在黄包车颠簸途中掉下来了。我有多么无语啊。再颠簸你攥紧些怎么会掉呢。你说你梦里出现的都是中国的明天,可明明有机会继续为它做点什么,为什么就不去努力一把呢。总而言之,重光在我心中树立起来的形象就是冲动热血但是全无谋略机智的小少年……
革命要的不仅仅是献身精神,而应该是时时刻刻想着如何让自己活下去多闹闹革命啊。
但这是以历史为依据的影片,无论过程怎样编造,结局总是无法改变,若重光不死,那便脱离历史了,同时也没有了阎孝国最后的痴狂和老爷子那幽怨的眼神,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片中最喜欢的人物,是警察司长官。我开始逐渐偏好世故的处事方式,他们权衡利弊,懂得以最小的牺牲换得最大的利益,而非怀着满腔代价是莫大伤亡牺牲的民主热血。抛开民主,革命以及是否爱国而言,警察司长官应是最聪明的人。并非他就不想民主不想革命不爱国,只是在他的价值观里,一些东西依旧是超越了这些看似抽象的名词的存在,值得他去维系保护,所以“他站在灰色地带里,做有限度的好人。”
突然想起《长安乱》里的一句话,施舍不过是人在得以自保的前提下的消遣。

最后点题的,是孙先生的那句话: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革命。稍有感触,不过只是稍有而已。

不过原声音乐是非常不错的。

1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