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差异那点事儿
其实是在上周去看的丰子恺的画展。印象里展期有将近半年,初到香港时在豆瓣上找到的活动,马克一记之后就抛诸脑后了,一直到国庆节才被提上日程。去的时候已经是画展的最后一天,但是观展的人也依旧很多。
布展方式是以大约七个不同的主题为标准,其中一个题目叫【年华】,简介开头第一句就引用了那句“盛年不重来,一年难再晨”,据说是丰子恺在一幅为他女儿画的漫画里题的字,然后我就被戳到了。的确是有点莫名其妙的,当年知道这句诗还是因为高考语文,难道是因为想起吾辈之少女时代么。。啊其实应该说我对时间流逝一类的句子都非常有感。比如“岁暮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及百日”也是非常喜欢的一句,我都忘了当时是从哪里看来的了,这应该是恋旧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
偏题了,其实我想说的是画展里面除了漫画,漫画的名字翻译们也都蛮有看点。记了几个蛮有意思的:
六朝明月:so many years, so many moons
旧时王谢堂前燕: country life
长桥卧波:a long bridge
孤云:a monk and a cloud(画的内容是一个和尚在崖边,天空一朵云)
高楼对饮:drinking wine
觉得这些翻译都挺逗的,大部分都是意译,但又的确难以准确表达中文的意思,难以表达的这一部分应该就是最精髓的部分吧。观展的有不少老外,或许他们在看画的时候,若根据翻译大概很难看到最深层的意思吧。也或者应该说如果没有相当的中文积淀,也很难明白。同理有感的是以前看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名著,有时候很难理解为什么就这样的书就能成为名著了。原因一个大概是翻译水平真的太烂,还有一个应该也是因为翻译过来的文字缺少了原文最精华的一些部分吧。特殊的用词语法其实也都是文化的彰显。怎么突然想起了麦克卢汉那句“medium is message”。。。噢对了,还有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好不容易这次莫言拿奖了,其实……我还真的不太清楚这个人是啥身份,不过他的得奖引发了“其实老舍和沈从文都是可以拿诺贝尔奖只是因为blablabla”的讨论。我一直觉得中国人拿不到文学奖是因为语言差异诶!因为那种百转千回的事,对于老外来说我觉得真的很难理解。我不太懂那个评奖机制,但总之我觉得翻译这个过程应该是避免不了的?
继续思维差异,关于异国恋,我娘曾经开玩笑说你找个外国汉子回来吧,我说找回来了说什么都不懂啊,我娘说没事儿啊就是不懂才能逗着玩儿呐!(厂╹◡╹)厂 其实语言差异和思维差异比起来就是不过是一小坨翔啊。高中挚友虎妞操一口巨native的美音,性格各种开朗活泼,活生生一个Chinese born American。在大学的时候找了一个英国汉子(咦?),当时大家一起吃饭说起来,众人皆言“虎妞不找个外国的才是奇怪”。可是就是这样一姑娘,在上一个假期见面时,谈及EX(没错已经成了EX……),也很无奈地说“没办法思维差异太大”。所以,我对大学时代在学校开裁缝店的师傅表示无比的敬意,作为我们学校外国教授的老婆,在只掌握了最基本的日常交流的情况下,他们成功克服了语言和思维的障碍,共同生活了好多年。。
最后一段,关于学制差异导致的思维差异。接近期中,各种group work启动了。同住但是在城大上课的小溪比我和JANE要早开始很多,刚开始的几天每天都在吐槽,说完全无法与小组成员沟通交流,report和presentation完全不懂怎么搞但还非要逞强认死理。一开始我和Jane淡定安慰之,觉得可能也有小溪自己比较急躁的原因。但接着就是JANE的小组,性情一向温和的JANE也开始忍不住抓狂了,甚至产生了对人参的绝望感……我一直自以为客观地想,其实多听听其他人的也没错啊,毕竟大家都是有了实力才会被选上的人,只不过我们的优势在英制教育环境里会显得更加突出罢了(不然当人家这四年都是白过的么。。)。但这么说颇有些隔岸观火的味道,没事火马上就烧到我身上了,拭目以待。。
A你看我这篇终于不是回忆或者食物了我成长了哟!~blingb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