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正经

思维差异那点事儿

其实是在上周去看的丰子恺的画展。印象里展期有将近半年,初到香港时在豆瓣上找到的活动,马克一记之后就抛诸脑后了,一直到国庆节才被提上日程。去的时候已经是画展的最后一天,但是观展的人也依旧很多。

布展方式是以大约七个不同的主题为标准,其中一个题目叫【年华】,简介开头第一句就引用了那句“盛年不重来,一年难再晨”,据说是丰子恺在一幅为他女儿画的漫画里题的字,然后我就被戳到了。的确是有点莫名其妙的,当年知道这句诗还是因为高考语文,难道是因为想起吾辈之少女时代么。。啊其实应该说我对时间流逝一类的句子都非常有感。比如“岁暮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及百日”也是非常喜欢的一句,我都忘了当时是从哪里看来的了,这应该是恋旧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

偏题了,其实我想说的是画展里面除了漫画,漫画的名字翻译们也都蛮有看点。记了几个蛮有意思的:

六朝明月:so many years, so many moons

旧时王谢堂前燕: country life

长桥卧波:a long bridge

孤云:a monk and a cloud(画的内容是一个和尚在崖边,天空一朵云)

高楼对饮:drinking wine

觉得这些翻译都挺逗的,大部分都是意译,但又的确难以准确表达中文的意思,难以表达的这一部分应该就是最精髓的部分吧。观展的有不少老外,或许他们在看画的时候,若根据翻译大概很难看到最深层的意思吧。也或者应该说如果没有相当的中文积淀,也很难明白。同理有感的是以前看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名著,有时候很难理解为什么就这样的书就能成为名著了。原因一个大概是翻译水平真的太烂,还有一个应该也是因为翻译过来的文字缺少了原文最精华的一些部分吧。特殊的用词语法其实也都是文化的彰显。怎么突然想起了麦克卢汉那句“medium is message”。。。噢对了,还有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好不容易这次莫言拿奖了,其实……我还真的不太清楚这个人是啥身份,不过他的得奖引发了“其实老舍和沈从文都是可以拿诺贝尔奖只是因为blablabla”的讨论。我一直觉得中国人拿不到文学奖是因为语言差异诶!因为那种百转千回的事,对于老外来说我觉得真的很难理解。我不太懂那个评奖机制,但总之我觉得翻译这个过程应该是避免不了的?

继续思维差异,关于异国恋,我娘曾经开玩笑说你找个外国汉子回来吧,我说找回来了说什么都不懂啊,我娘说没事儿啊就是不懂才能逗着玩儿呐!(厂╹◡╹)厂 其实语言差异和思维差异比起来就是不过是一小坨翔啊。高中挚友虎妞操一口巨native的美音,性格各种开朗活泼,活生生一个Chinese born American。在大学的时候找了一个英国汉子(咦?),当时大家一起吃饭说起来,众人皆言“虎妞不找个外国的才是奇怪”。可是就是这样一姑娘,在上一个假期见面时,谈及EX(没错已经成了EX……),也很无奈地说“没办法思维差异太大”。所以,我对大学时代在学校开裁缝店的师傅表示无比的敬意,作为我们学校外国教授的老婆,在只掌握了最基本的日常交流的情况下,他们成功克服了语言和思维的障碍,共同生活了好多年。。

最后一段,关于学制差异导致的思维差异。接近期中,各种group work启动了。同住但是在城大上课的小溪比我和JANE要早开始很多,刚开始的几天每天都在吐槽,说完全无法与小组成员沟通交流,report和presentation完全不懂怎么搞但还非要逞强认死理。一开始我和Jane淡定安慰之,觉得可能也有小溪自己比较急躁的原因。但接着就是JANE的小组,性情一向温和的JANE也开始忍不住抓狂了,甚至产生了对人参的绝望感……我一直自以为客观地想,其实多听听其他人的也没错啊,毕竟大家都是有了实力才会被选上的人,只不过我们的优势在英制教育环境里会显得更加突出罢了(不然当人家这四年都是白过的么。。)。但这么说颇有些隔岸观火的味道,没事火马上就烧到我身上了,拭目以待。。

A你看我这篇终于不是回忆或者食物了我成长了哟!~blingbling~

 

Floating

在6号那天曾经想要写一篇的。6号那天是苍之涛上市8周年。遂想起D君的七年之痒说。14岁和21岁对于我来说大概也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其实每一年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总有那么一两年能让自己明显察觉到自己的成长。14岁那年是一部作品,有关苍之涛。21岁那年是一段感情,有关剑网三。过程赘述出来难免成了流水账,个中体会最深的部分,又只有当事人能最真切地体会到,多说无用。

 

也还是在6号那一天,和高中时的舍友相约见面,在她来之前无事便去逛逛书店,许多名家名作被重新装帧出版,封套上的简介例如“XX生动刻画了XX世纪/时代的生活和世态人情”或多或少可以概括出作品为何成名的原因,但却不一定能引起共鸣。 有时候觉得与书需要缘分。小时喜欢看小说,多是为故事情节所吸引,所谓名著,在幼时看也只能捋顺最基本的情节和要表达的最浅显易懂的感情。到了高中时终于开始接受杂文散文,以前一直觉得那是很难读下去的。或许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个开端。就在一年前,我还曾经提到过它 ( 《陈梦》点此查看)。还记得那阵子心绪杂乱,但在读了《我与地坛》之后,就没有那么躁动了。将它选入教科书的理由是,它表达了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但这些并不是我看文章的重点,或者说共鸣之处。于自己而言,一篇文章的好坏,有时候只需要几句话,几个场景,能触动人心,便是佳作,即使它们对于大众而言并不是最精华的地方。但也正是因为被大众忽视,它们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被发现的;加之这与个人的经历与感悟密不可分,因此于何时何地遇到同样会有不同的影响。所以觉得遇到好书,需要缘分。

关于感情,则想起1月中旬的时候和钙子一同去看《那些年》。或许是出自男性角度,所以我并无太多感触?但坐在一旁的钙子却不停地抹眼泪。不是说已经老了,内心麻木,而是我知道我的那些年就不是这个样。不过好像青春就应该是像电影里描绘的那些桥段那样,才不会觉得是浪掷,或者浪掷得有意义?会不会有后悔和遗憾,这种情感,如果不能化为动力,那就如小王子所说,都是无用功,但还是有不少人在做。

关于剑网三,它占据我过去一年里的一大部分生活。认识一些人,经历一些事。也记得就在去年这个时候,还在围脖上说过,游戏最花精力的并非升级打怪,而是其间建立和维持的各种关系。若是没有这些关系,不会一路顺利走到满级,若是没有这些关系,也不会对它当断不断。当年一起策马江湖的亲友,或AFK,或有了自己新的圈子,在苦想自己还有何理由继续留下的同时,却出于习惯一直没有AFK,安慰自己就算只是上去看看曾经同游过的风景也好,甚至还抱侥幸心理相信我们同样都在缅怀当年,总有一天我们会重新在一起。但铭心的经历也总是独一无二,这既是因又是果,时空与人皆已不同。

另题目没别的意思,就是写的时候听的音乐叫floating而已..

重逢

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在三年前买的书,梁文道的《常识》与《我执》。《常识》是初买回来就看了的,里面的观点跳出了非黑即白的言论,让人耳目一新,遂喜欢上了他。但《我执》却是有一段时间读不太明白的,大约是心也没有静下来。《我执》是梁文道的杂文集,篇幅短小,标题好听,比如《重逢》。明明是很普通的名字,用竖排版作为标题,大片留白,突然就有了感觉。几个月后,终于开始有些看懂了,很喜欢他阐述关于暗恋的解释,但关于爱情,却总觉得太过于学术,无法引起共鸣。

 

 

还记得破小孩的作者在《破小孩与特洛伊木马》里说,她觉得成长不是渐渐,而是在一个瞬间。这是一本2003年左右出版的童话,由几个小故事组成,但现在读来依旧有味,破小孩的原型,掐指一算也有17岁了。 另外一句在年少时很喜欢用来当论坛签名的句子是:黑暗并不存在,只是光明还没有照耀起来。总觉得是很乐观向上,温暖人心的书。

很多事情不是逐渐明白,而是在有许多铺垫以后,以一个点为契机,突然顿悟,明白了之前被自己所疏忽掉或者觉得理所当然的细节,然后就长大了。

前几日,应该就是在冬至那天,与朋友钙子电话,说着近来的事,那边却突然没有了回应,当继续说时,却听到了那边有极力想要忍住却失败了的抽噎声。心中正犹豫是否要忽略然后继续说,那边开口了,“为什么明明是你的事我却哭了”。

阿鱼曾是初中的挚友,高中鲜有联系,到了09年时决定在国庆时来看我。她说起来,对我印象最深一件事就是初中时她和我说她的家事,我竟然听哭了。她说那是第一次有人因为她而哭,让她感动许久。

其实我一点都不记得这样的事了。她说的时候,也没觉得有什么,反正我就是挺爱哭的人么。
但当真的有人对我这么做的时候,感觉又完全不一样了。
大家都在为各自的生活而奔波,已经自顾不暇。如果还有人在为你而担忧并且挂念你,其实是太难得。

在小学的时候,因为有关我的流言在寝室传开来,我未在其中,并没亲耳听到。只知曾有一个和我关系并不算很亲近的女生,竟然被气哭了。当时大约也是少不更事的,有震惊有感动,但显然无法明白这背后到底包含有多少重量的情谊。

有些时候,很小的一些事,比如一条短信,一通电话,都是久疏联系的朋友对于自己的挂念,以前觉得是很小的事,但其实放在自己身上,发现就算是小事,也并没有做得很好——我鲜少主动联系以前的朋友,或者即使有朋友主动联系,也很少会有很热络的回应。所以,那些其实并不是小事吧。 它们代表着这一份情谊没有因为时间或者空间的改变而变质腐朽,甚至比在一起时的付出更加难能可贵。

于是当面对至亲之人的付出——无论是父母还是爱人,这些付出在我看来都不是理所当然的。没有谁理所应当对另一个人无条件付出。然而现在大多数时候却对来自于这些人的付出而习以为常并变得不珍惜。要知道关心挂念出自真挚且深刻的情谊,维持它们需要付出极大的心力。因此就算是在习以为常的时候,是否也应心怀感恩呢。他们是世界上最值得珍惜的人。

 

1 4 5 6 7 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