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
这是零九年最后看的一部电影。
宣传片是早在十月国庆去看《风声》时,就看到了的。再快的黄包车,再注目的高楼坠人,在我眼里,都比不过李玉堂的一句“谢了”。我就因这二字,对《十月围城》期待非常。
不过观后并不觉得特别出彩,或许是之前在豆瓣上看了太多五星评价,期望过高了。当然若要勉强夸一句,相比近几年来上映的片子(且说与今年的《建国大业》相比),它也的确可以位列上乘之作,只是表达手法上我却还是要更偏爱《风声》一些。
在《风声》中,除却影片最后一段,基本没有直白明显的主题提点,它只叙述一个故事,台词与动作略加修饰,在最后画龙点睛,之前的许多细节让人恍然大悟,有如水到渠成般的自然。这让我想到游戏苍之涛。相比后作轩辕剑五说教意味太浓,它的核心思想的传达虽也有刻意,却不会让人感觉太过造作。
在我看来,《十月围城》缺少的,大概就是这份自然与隐晦。剧情台词有多处直白的提点暗示,导致有时已经可以预测到后面的结局,此处的结局并非整个故事的结局,而是关于每个人物最终的命运。这并非不好,重要的自然还是这过程。曾看到一篇评论,说此次采用的模式,便是群英荟萃型,市井中隐匿着诸多高手(如少林僧,铁扇公子),并由一个人牵头,将他们聚合在一起,为同一件事情出力。 这样的模式总是能引得人热血沸腾的,不过具体的,如他们的出场,过往和动机,都会大大影响使用这种模式的效果。《十月围城》在这点上,大概只能打个及格分。每个人出场时就基本能对他的过往动机有了七八分的了解,未免有些无趣。
重光应该是此片中,我最不喜欢的一个人物角色。或许是因为我太封建传统? 笑~ 父亲得他不易,我总觉得,他是该多体谅父亲一些的。上街发传单被父亲撞见并互相掐架一段,十分不讨我喜。虽然十七岁这个年纪热血是难免的,但当众人骂老爹亡国奴到底是我觉得不妥的。小四出来顶那一棒子,并说“少爷已经长大了”,让我顿时为老爷子心酸不已。 在之后假扮孙文途中,陈少成把枪交给重光。这把枪曾是警察司长送给李玉堂的。我想既然是警察司长送的,那这枪必然是个伏笔。看到后来,的确是伏笔,但却不如我想象那般。 我曾以为重光一定会用枪射杀阎孝国,然而这把枪居然在黄包车颠簸途中掉下来了。我有多么无语啊。再颠簸你攥紧些怎么会掉呢。你说你梦里出现的都是中国的明天,可明明有机会继续为它做点什么,为什么就不去努力一把呢。总而言之,重光在我心中树立起来的形象就是冲动热血但是全无谋略机智的小少年……
革命要的不仅仅是献身精神,而应该是时时刻刻想着如何让自己活下去多闹闹革命啊。
但这是以历史为依据的影片,无论过程怎样编造,结局总是无法改变,若重光不死,那便脱离历史了,同时也没有了阎孝国最后的痴狂和老爷子那幽怨的眼神,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片中最喜欢的人物,是警察司长官。我开始逐渐偏好世故的处事方式,他们权衡利弊,懂得以最小的牺牲换得最大的利益,而非怀着满腔代价是莫大伤亡牺牲的民主热血。抛开民主,革命以及是否爱国而言,警察司长官应是最聪明的人。并非他就不想民主不想革命不爱国,只是在他的价值观里,一些东西依旧是超越了这些看似抽象的名词的存在,值得他去维系保护,所以“他站在灰色地带里,做有限度的好人。”
突然想起《长安乱》里的一句话,施舍不过是人在得以自保的前提下的消遣。
最后点题的,是孙先生的那句话: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革命。稍有感触,不过只是稍有而已。
不过原声音乐是非常不错的。
留个足迹,支持一下博主。
希望能回访我的博客。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