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泾古镇

这大概是最勤劳的一次,距离回来也不过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就开始整理照片,因为实在是太明白若现在不动,说不定就会在一年之后才会想起写游记?

是两天一夜的旅行,目的地是上海金山区的枫泾古镇,7人同行。

缘由是在剑网三里我们所在的服务器名称就叫枫泾古镇。一开始以为不过是虚拟的名字,但在去年六月去上海考GRE的高速公路上,竟然看到了枫泾出口的名字,才知原来这也是上海著名的古镇之一。说是著名,枫泾又显然不如西塘或者朱家角那么名声在外,基础设施建设必然落后,不过相对的,商业化的气息也就没有那么浓,大部分还是保持了很淳朴的感觉。有景点要收费,不过我们一个都没去…… 相对的 景区和生活区的划分也没有那么明显,所以就觉得枫泾其实还蛮大的。

如果曾经去过其他的江南古镇,那么在这里选择逗留1~2天倒也足够了。虽说江南多古镇,但也多是大同小异。以“古”形容,确是因为它们历史悠长,可以追溯至唐宋,但现在能看到的历史也不会超过一百年上下甚至更短。

 

 

沿街的店铺多以当地特产食物,古玩收藏,和各种杂货为主。第三种其实觉得全国基本都一样…… 曾经去过的大理,丽江,或者杭州的吴山广场,乌镇以及西塘,都有大量这样的杂货店存在。 有卖各种小玩意,比如木质的宝剑,枪戟,中国结挂饰,民族风披肩之类的,看过就过了。

关于古玩和收藏,其实也是在各种古镇中都能见到。外行人表示虽然有兴趣,但是看不懂…… 只是觉得店面很有感觉……同行的找找同学想要寄明信片,却发现走了一大圈,整个古镇都没有看到卖明信片的(所以要去枫泾并且想在那里邮寄明信片的文艺少男少女们请自备明信片……),看到一家收藏各种钱币,邮品的店,曾进去问过,店主拿出一套古旧的明信片说有啊,看还是民国的哟……于是找找同学默默遁走了。。

 

关于当地特产,枫泾有四宝之说,经饭店老板娘指点,正宗的枫泾四宝是:丁蹄,香干,黄酒,状元糕。

丁蹄是一道凉菜,味道其实像酱牛肉……我们一度认为是老板娘忽悠我们来着。

香干黑黑的,吃起来不错,不过也没有特别的印象。

黄酒略……

状元糕据说是脆脆的,我们第一天买成了芡实糕(照片最左边那些五颜六色的长条条包装),其实味道也不赖,但是也不算当地特产,在江浙一带其实也算常见。状元糕是照片右下角的样子。目前买了还没吃……

 

但其实最让我们有满足感的都并非以上提到的。

首先是海棠饼。表面一层焦糖,内里是红豆沙馅,软软糯糯,热乎乎的时候最好吃,一块五一个还实惠= = 在到枫泾的第一天中午,大家随便找了一家临街的家常菜馆,结果有一种被坑了的感觉,加之天气寒冷,都不太开心。直到海棠饼拯救了我们……

 

第二天中午吃的是阿六烧卖。当地人介绍的,必尝。一笼十个,老板娘告诉我们之前来的四男两女点了8笼,于是我们7个姑娘也非常豪迈地点了8笼外加4碗荠菜馄饨。烧卖必须推,皮薄肉足,里面还有汤汁,是有那么一点像小笼包。荠菜馄饨也不错,至少解了烧卖的腻。之后店里还有来客人,我们就成了老板娘的新广告:那边7个姑娘都点了8笼烧卖哦!= = 另有当地特制的甜酱,不过没有尝到,是个遗憾。

 

接下来是龙须糖,里面带馅儿。老板说吃的方法是先一整个含在嘴里过一会再慢慢嚼。入口是甜甜的藕粉的味道,没有特别腻。大家最惊异的是糖居然能被拉到那么细如发丝……

 

还有一样特色小吃叫拉丝,枫泾有各种各样的拉丝。拉丝其实就是癞蛤蟆在江浙方言里的发音。不过比较适合在夏天吃。据说把癞蛤蟆剖开,内脏什么的都掏出来,用蛤蟆皮熬汤喝,可以避免夏天长痱子。

 

最后比较猎奇的是一户当地人家的门头……“招财进宝”都是用某种昆虫拼出来的= =

 

总结是,其实古镇好不好玩,就是看吃得开不开心啦。

 

愿你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

阿娘方才打过来电话,问我在在哪。声音有些不对头。

让我想起三年前别人打诈骗电话给我,她赶到机场才想起来给我打电话时那种惊慌失措的音调。

这样的问题在晚上11点问不是很无厘头? 我必然在房间里。接下来一句就是,亮亮不在了。

我以为是失踪。家里的第一条狗最后就是以失踪结尾。于是追问说,怎么不在的。

阿娘回答说,被车碾过去的。肇事者也没有找到。

若说生命平等,又有多少人愿意承认?

 

亮亮是去年春节时,阿爹的友人送的,名曰家里已经有3只,养不过来了。父亲不得已才接手。至今才不过一年有余。曾经在以前的日志上提到过它一次,还说要上它的照片,结果照片还没上,它就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对它的喜爱并不如之前第一条狗那么深,毕竟算算两个寒假一个暑假,也不过5个月的相处,期间间隔还那么长。曾经设想若它丢失或者死掉,我可能不会有那么难过。但听到阿娘描述说“最后送去医院抢救不过来,和其他的几条狗一起处理了,我把它装在一个小盒子里……”时,还是飙泪了。

阿娘对它投入感情最多,当个宝。我想阿娘对于失去它的难过的心情,我无法达到感同身受,只能明白,那一定是很深很深的痛。

阿爹的友人说,再送一只过来。

 

翻围脖上曾经在去年九月发过它的照片,看着照片想起它各种卖萌的样子,想起它陪伴我难过的日子,觉得真的不想再养一只,以后也不想了。这样长久的情谊,若是突然中断,实在是太伤人。

 

 

 

愿你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

Floating

在6号那天曾经想要写一篇的。6号那天是苍之涛上市8周年。遂想起D君的七年之痒说。14岁和21岁对于我来说大概也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其实每一年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总有那么一两年能让自己明显察觉到自己的成长。14岁那年是一部作品,有关苍之涛。21岁那年是一段感情,有关剑网三。过程赘述出来难免成了流水账,个中体会最深的部分,又只有当事人能最真切地体会到,多说无用。

 

也还是在6号那一天,和高中时的舍友相约见面,在她来之前无事便去逛逛书店,许多名家名作被重新装帧出版,封套上的简介例如“XX生动刻画了XX世纪/时代的生活和世态人情”或多或少可以概括出作品为何成名的原因,但却不一定能引起共鸣。 有时候觉得与书需要缘分。小时喜欢看小说,多是为故事情节所吸引,所谓名著,在幼时看也只能捋顺最基本的情节和要表达的最浅显易懂的感情。到了高中时终于开始接受杂文散文,以前一直觉得那是很难读下去的。或许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个开端。就在一年前,我还曾经提到过它 ( 《陈梦》点此查看)。还记得那阵子心绪杂乱,但在读了《我与地坛》之后,就没有那么躁动了。将它选入教科书的理由是,它表达了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但这些并不是我看文章的重点,或者说共鸣之处。于自己而言,一篇文章的好坏,有时候只需要几句话,几个场景,能触动人心,便是佳作,即使它们对于大众而言并不是最精华的地方。但也正是因为被大众忽视,它们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被发现的;加之这与个人的经历与感悟密不可分,因此于何时何地遇到同样会有不同的影响。所以觉得遇到好书,需要缘分。

关于感情,则想起1月中旬的时候和钙子一同去看《那些年》。或许是出自男性角度,所以我并无太多感触?但坐在一旁的钙子却不停地抹眼泪。不是说已经老了,内心麻木,而是我知道我的那些年就不是这个样。不过好像青春就应该是像电影里描绘的那些桥段那样,才不会觉得是浪掷,或者浪掷得有意义?会不会有后悔和遗憾,这种情感,如果不能化为动力,那就如小王子所说,都是无用功,但还是有不少人在做。

关于剑网三,它占据我过去一年里的一大部分生活。认识一些人,经历一些事。也记得就在去年这个时候,还在围脖上说过,游戏最花精力的并非升级打怪,而是其间建立和维持的各种关系。若是没有这些关系,不会一路顺利走到满级,若是没有这些关系,也不会对它当断不断。当年一起策马江湖的亲友,或AFK,或有了自己新的圈子,在苦想自己还有何理由继续留下的同时,却出于习惯一直没有AFK,安慰自己就算只是上去看看曾经同游过的风景也好,甚至还抱侥幸心理相信我们同样都在缅怀当年,总有一天我们会重新在一起。但铭心的经历也总是独一无二,这既是因又是果,时空与人皆已不同。

另题目没别的意思,就是写的时候听的音乐叫floating而已..

1 33 34 35 36 37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