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古琴小记

今年上半年一半是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一半是因为懒惰,在琴上的投入远不如去年下半年。都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一断就经常是一两周以上完全不碰琴。一两个月前老师提及7月有个比赛,才稍微开始恢复练习。

不过就算是这样的状态,也还是觉得可能因为过往的沉淀,在今年出现了一些类似质变的东西。在两三个月前的一个普通的周末早晨,天气晴好,随性把琴架在膝上,摸了一遍《醉渔唱晚》,自然而然地加入了许多细节吟弦处理,真有些自在荡漾的感觉了。这首曲子我自18年就弹,也因为参赛,在那年高强度练了挺久,可以说是熟练度很高的一首曲子了,后来还在音乐厅演奏过,。但这曲子我觉得始终是没摸到核心的,节奏强弱没什么毛病,感觉就是不对。一个不知曲名的琴友看完演奏视频,给的评价是“弹得很好,感觉很铿锵激昂!”,这大概就是问题所在了,一首自在欢快的曲子听出了铿锵激昂感,肯定是有问题的——在表达上太硬了。而这个问题,我在那个周末的早晨才无意间找到了更适合的表达方式。

再说回今年比赛的曲目《欸乃》,这支曲子在去年初学习时也因为参加雅集所以勤快练了一段时间,熟练度也挺高。去年初还去了一趟阳朔,在漓江上乘竹筏,试图找一找曲子的感觉。帮助也确实有一些,但有感而发而导致的曲子表现调整,也仅仅就一两小段,整体依旧是依赖着老师说的节奏强弱来走,并没有加入太多自己的理解。近一周工作时,听了不同人演奏的版本,感觉戴晓莲的最有味,于是今早抱佛脚,跟着谱子细抠了一遍戴晓莲版本,再去弹,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更多的段落有了理解后,刻意按照想要的效果去表达,与没有任何积累直接弹,果然还是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早上的这1小时,大概可以抵过原来几十遍的无脑练习,效率极高。

由此反思,时间的沉淀,基础技术的打磨是必不可少,但如果没有听得足够多优秀的演奏,也就不了解多种表现手法,从而局限在课堂的信息里。这倒颇像工作里经常做的竞品分析。想要做一个东西,先看看市面上已有的产品是什么样的思路,从而对将要做的内容有一个系统性认识,再结合自己的情况去做。希望自己后续在复习曲子的过程中,也都能和这次《欸乃》一样,期待下一次明显的成长。

思及此,又回想起五一节时去扬州。这趟扬州经老师介绍,得以拜访桐林堂。带我前往的张老师说,弹琴确实是大部分人能把一首曲子弹精,每一句都经过自己仔细的琢磨,再练到得心应手,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听到她说这话时,我也有些感触:《广陵散》对我来说可能就算那首曲子,虽然目前远没到擅弹的阶段,但带着感性的喜欢,确实更愿意琢磨每一句的表现。3月时老师让我与几个亲友来琴院录几段琴曲片段,作为视频号内容。我录了《广陵散》、《欸乃》和《神人畅》片段。录完之后回看,明显感觉自己弹《广陵》的状态是不同于后两首曲子的,有一种迷之自信感,气场完全不同。

最后再许愿,下半年把乐理捡起来。现在手上功夫虽然够看了,但系统理论知识极其薄弱,真的想要做到能分享还有很远。冲鸭!

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